在一次坐车前往双桥的路上,我无意间看到了一扇我国50年代所独有的苏式建筑的大门。这座大门非常美,我当时想,有时间一定要进去看看。
这个想法很快就实现了,我走进这扇门,发现这里,别有洞天。
左右两边各有一片停车库,库门是木质的,应该都有些年头了。
道路的右侧,是两个运动场简单的沥青地面上,有一块篮球场。
篮球场的一端有一个小房子,顶端有通风口,还有一扇金属大门,想必是地下工事,那个时代的建筑少不了这些东西。
这个单位叫生物制品研究所。其前身为1919年成立的北洋政府中央防疫处。
后来成了生物制品研究所,很多建筑建于50年代,被誉为中国生物制品的摇篮。
进入了生产园区,时光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厂子不顾四季的变换,不顾天寒地冻,依旧以自己的规律不停运作着。
可能是生产区一般车辆不让入内的缘故吧,秋天的落叶依旧躺在地上。
出了生产区,我继续向前走着,走进了一片居民区。这里就和大多数旧居民区没什么两样,道路的两旁都是一排排的火柴盒状兵营式建筑,除了外凸的水箱,整栋楼基本就是个规则长方体。老人孩子,悠然自得地走在这居民区里,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平常。
走着走着,我的视线里突然出现了一个不平常的东西。
也许是我走过的路还是太少,我所亲眼见过的烟囱,全都是圆柱形的。像这种充满欧洲风格的烟囱,我只在小说里见过。这让我不禁想起了那些欧洲经典小说里的情节,男男女女坐在房间的壁炉边,壁炉中喷出的烟雾,袅袅地从烟囱里钻出来。对了,还不能忘了,每年圣诞节,老爷爷会从这里悄悄跑到孩子们的房间,给他们送礼物。
我走的越来越近,这带烟囱的房子越来越清晰,我看见了它们精美的门檐,还有整齐的青砖。
楼边的痰盂和扫帚告诉我,这里依然是居民楼,依然是职工用房。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美的居民楼,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我的脑中浮现出了当年的情景。
几十年前,一个高级技术人员和他那美丽的妻子就住在这里。每天早晨,他就在百米开外的实验楼上班,晚上他回到家,关上灯,和美丽的妻子翻云覆雨……在那个鼓励生育的年代,他们有了很多孩子……
一个老先生拍了拍我的肩膀,打断了我的奇怪念想。他告诉我说,这个单位以前很好,以前这楼住过名人王某名人张某等等,我历史不好,全都不认识。但我总觉得,那些幢精致的小楼有着辉煌的过去,它站在我的面前,好像一个风韵犹存的中年女子,要跟我讲她年轻时的风流韵事,讲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几栋居民楼中间有一个小花园
2010年6月,冯小刚携《唐山大地震》剧组,在此举办全球首场新闻发布会。在此之前,为了寻找一个能与电影背景相吻合的场所,剧组人员曾大费周折。用冯小刚的话讲,想不到北京还能有这样一个地方–几乎与都市喧嚣隔绝的静谧的大院,完美保存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经典建筑,参天的大树成荫的庇住大地,厚重的历史感让人景仰到心无纤尘。走进大院,穿梭于古朴的门廊,现代与历史,先锋与古典,使人恍若时光穿梭。
过去外国专家的住所也被改造成了艺术酒店。
曾经的工业生产基地,现在被赋予了文化功能,历史的变迁,真是个令人捉摸不透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