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创实验区

北京朝阳:先行先试 培育创新 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18日 来源:中国文明网

目前,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落户朝阳。实验区由文化部于2014年7月31日批复设立,以文化产业改革探索区、文化经济政策先行区和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建设目标,是文化产业政策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实验区以“北京商务中心区(CBD)—定福庄”一带78平方公里为核心承载空间。未来将在总结核心区建设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适时拓展至全市其他重点文化产业功能区,形成“一区多园”的空间发展格局,并将建立京津冀协同合作机制,促进京津冀文化产业一体化的整体发展。

建设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文化部和北京市采取部市战略合作的方式,共同规划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将以制度创新为着力点,大胆实践,先行先试,改革创新,进一步提升首都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服务北京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服务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服务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为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探索路径、做出示范。

建设优势

实验区核心区域——传媒走廊

近年来,朝阳区按照北京市的整体规划和发展要求,结合自身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发展优势,依托区域“国际化资源丰富、商务氛围浓厚、消费市场活跃、资本市场发达、科技实力雄厚、高端人才汇聚”区域特点,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现已成为朝阳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引擎。

截止到2014年11月底,全区文化创意企业达到了53461家,今年新增文化企业7996家。预计2014年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达到2600亿元,约占全市的1/4,实现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超过13%。2014年1—10月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区级财政收入84.3亿元,同比增长10.16%,预计全年将贡献区级财政收入近100亿元。

其中,北京CBD—定福庄一带是首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承载区,该区域国际资源丰富、商务氛围浓厚、消费市场活跃、资本市场发达、高端人才聚集,汇聚了1.6万余家文化企业,占北京市的1/7,是全国首个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年收入超过千亿元的文化产业功能区。

空间布局

实验区将在中宣部、文化部等国家部委的指导和支持下,采取系统设计、整体规划、协同推进、分步实施的建设模式。

核心承载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以“北京商务中心区(CBD)—定福庄”一带为核心承载空间。该区域位于朝阳区,西起东二环朝阳区与东城区界,东至朝阳区与通州区界,北至工体北路-姚家园路及其东延长线,南至广渠门外大街-广渠路及其东延长线,东西长15公里,行政区域面积78平方公里。

辐射带动区——在总结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核心区建设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实验区区域范围未来将实施拓展至天桥演艺区,798、宋庄艺术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等北京市重点文化产业功能区,形成“一区多园”的空间发展格局。

协同发展区——充分发挥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影响力、辐射力,以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创新为动力,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建立京津冀协同合作机制,促进京津冀文化产业一体化的整体发展。

主要任务

实验区将在中宣部、文化部等国家相关部委的指导和支持下,集成首都文化、金融、科技等创新资源,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中心、文化产业人才培训中心、文化创意及设计产品会展中心、云计算及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中心、文化企业总部基地等一批功能项目。

重点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演艺娱乐、文化传媒、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数字文化、文化贸易等优势产业,着力实施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等六大创新,率先推动国家层面出台的各项文化产业政策在实验区先行先试,实现“一区多园”式的发展。

发展目标

到2018年,实验区区域内文化企业力争超过3万家,实现年收入超过5000亿元,努力建设成为全国文化产业改革的探索区、文化经济政策的先行区和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

——建设文化产业改革探索区。加大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力度,构建和培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探索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文化资源管理机制、统筹机制和市场监管机制。

——建设文化经济政策先行区。积极争取国家文化产业相关政策率先落地,逐步建立和完善激励文化产业改革创新的政策体系和组织架构,重点推进文化金融、版权交易、人才培养、管理创新等领域的政策创新。

——建设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与金融、科技等相关领域深度融合,带动和促进各种资源优化组合、高效配置,进一步激发文化活力。

建设实验区,朝阳区将做些什么?

整体定位——国际化、高端化。培养高端产业,完善高端功能,以及投资交易展示等功能,进一步提升实验区对高端要素的聚合力和辐射力;依靠产业溢出效益,带动东部地区的通州区乃至天津、河北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真正起到桥头堡、发动机的作用。

空间利用———科学化、品质化。对实验区核心区现有的700万平方米发展空间,在进行整体谋划、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对具体项目要精细化设计、提高品质,把存量资源做精、把增量资源做大做强。

政策设计———系统化、个性化。把最实用和最现实的政策拿出来一起做。作为全国唯一的文化产业领域的创新实验区,我们首先要向上海、天津、深圳等地学习,把这些地区好的政策拿过来。

服务体系———通过社会化,提升专业化。政府在实验区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扮演的角色,就两个字“服务”。我们要加紧完善行政审批,提供公共技术、孵化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平台;搭建文化金融服务平台,有效破解文化企业投融资瓶颈,引导社会化力量参与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来,让专业的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帮助文化创意企业突破发展瓶颈。

服务手段——借助信息化推进智能化。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借助两个力量,一个是资本的力量,另外一个是科技的力量。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把我们社会提升到信息化、智能化的新纪元。我们将充分借助信息化、互联网、云计算等手段,为每一个实验区的文化企业和创意人士提供私人定制的智能化服务方案,让创新、创意的因子在实验区内全面覆盖,最大限度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 “传媒走廊”再上文创发展“新高地”

经文化部批复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于12月15日落地朝阳,标志实验区的建设规划正式开始。实验区的核心承载区就位于北京CBD—定福庄传媒产业走廊,伴随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落成,“传媒走廊”将再上文化创业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5年收入突破1800亿元

2009年11月,朝阳区在第四届北京文博会上首次对社会发布建设北京CBD—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的规划构想。仅仅过去五年多,这个区域从2009年的不足30个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到今天50余个文化产业重点基地“扎堆”;从不足10000家文创企业,到今天18000家文创企业集聚;从年收入694.3亿元,到2014年预计文创收入突破1800亿元,是2009年的2.5倍,年均增速超过20%,北京CBD—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全国首个年收入超过千亿元的文化传媒产业功能区。据了解,2013年“传媒走廊”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占北京市的1/7,引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承载区。

目前,“传媒走廊”区域集聚了国家广告产业园、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国家音乐文化产业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等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以及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惠通时代广场、郎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竞园图片产业基地、1919影视传媒产业园、718传媒产业园、懋隆文化产业创意园、三间房动漫大厦、世纪华腾总部公园、传媒精英总部基地、东方梅地亚中心等50余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地和专业楼宇。据不完全统计,“传媒走廊”区域聚集了新闻出版、影视、广告、动漫、新媒体等文化传媒类企业超过18000家,其中包括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等200余家中国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传媒巨头和新闻传播机构,阿里巴巴、亚马逊等1000余家互联网新兴媒体企业以及BBC、美联社等近200家国际知名新闻机构,是中国传媒文化机构最聚集的区域。

打造国际级文化传媒中心

近年来,朝阳区围绕文化传媒核心产业,逐步完善“传媒走廊”区域的文化产业链、服务链、供应链,打造一条从人才培养、内容原创、策划设计、节目制作、包装咨询、投资交易到内容传播的文化传媒产业链条和文化传媒产业通廊。重点以信息传播、投资交易、创意制作为核心,同时兼顾影视、音乐、动漫、设计服务、文化消费等多元发展的模式,打造中国国际信息传媒中心和国际信息传播枢纽,使之成为中国传媒产业信息传播中心、产品交易中心、人才交流中心和文化产业“走出去”的重要窗口。同时,在产业空间布局上,CBD及东扩区将主要承担展示交易、信息采编、媒介传播以及投融资功能,是传媒产业的商务功能核心区;定福庄地区则主要承担传媒产业人才培养、内容原创、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生产制作和商务服务功能,在“传媒走廊”不同区域之间,实现错位、协同、融合发展的空间布局。

“‘传媒走廊’区域国际资源丰富、商务氛围浓厚、资本市场发达、消费市场活跃、高端人才聚集,具有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肥沃土壤和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扎推、文化创意企业扎堆、文化创意专业人才扎堆,正逐步成为首都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区、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实验区和中国传媒文化产业核心区,在北京市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和实施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战略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主任丰春秋介绍。预计到2015年,“传媒走廊”文化创意产业年收入将超过2000亿元,到2020年前后,争取突破5000亿元,努力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传媒枢纽,进一步服务北京经济转型升级,服务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服务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服务中国文化“走出去”,为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探索路径、创造经验。

专家观点

实验区的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文化部和北京市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12月15日,来自政府、产行业协会、企业、高校的代表共聚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建设发展研讨会,积极建言献策。

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落地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 吴江波

推进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建设的基本思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落地。实验区建设要体现文化产业自身的规律、特点和地方的特色,但总体上要跟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整体战略相衔接,要结合中央对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推动国家层面和北京市出台的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落到实处。

二是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整合多方资源,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尤其要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作用和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政府部门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对各类文化市场主体的支持和培育,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文化发展,需注意的是,引入战略投资者和做强做优本地文化企业要有机结合。

三是加强区域文化产业的交流合作。实验区建设,要适应国家文化产业总体战略的需要,以更广阔的视野,在更大的范围内谋划文化产业发展;要完善文化产业区域的交流、合作机制。特别是要适应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全局需要,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

四是切实落实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实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是集聚生产要素、突破瓶颈制约、推进结构优化、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措施。实验区建设同样需要一批功能性、平台性重点项目支撑。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已经建成并运行了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服务平台,加强对重点项目的宣传发布、融资洽谈。

三招做好桥梁和纽带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 王兆海

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作为文化产业领域的国家级协会,始终致力于发展中国文化产业,推动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通过对文化作品的宣传推广,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将在以下三方面支持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发展。

一是通过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创新实验区的会展和论坛,提高企业的国际化能力,促进企业间合作,进而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创意的水平;二是通过选拔优秀创意创新项目和人才,争取在实验区设立孵化器,为中小文化企业提供服务,建立创新孵化机制;三是积极参与国家相关政策的起草和论证,解读和梳理国家政策。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将结合实验区的CBD、金融街、传媒走廊、艺术区等资源,发挥协会组织的统筹协调和桥梁纽带的作用,积极配合文化部、北京市、朝阳区的工作,为实验区的文化产业改革探索、文化政策创新、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北京“走出去”的平台优势不可比拟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党委书记 宋官林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将是国家创新力量新的集成基地,中国对外文化集团非常愿意参与其中,并以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发展做贡献。

结合集团的工作特点,我想说说文化“走出去”的三个支撑点。经过常年的积累和总结,文化“走出去”一是得牢牢立足于传统,在传统中寻找、生发现代性的基因;二是开阔的胸怀和世界性的知识体系;第三是系列化的服务,使文化成为生活,引领生活的时尚与潮流。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在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平台优势。

在“走出去”方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形成了一整套的专业化、市场化的能力与模式,尤其是集成资源的创新和操作能力,不仅建立了一系列的成功市场产品和业绩,也获得了中外众多合作方的广泛认可。我们非常希望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建立和发展做贡献。

朝阳区需有胸怀和智慧

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中心主任 熊澄宇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该如何理解?第一是国家。国家的概念是什么,是示范、是引领、是集聚、是放大。我们在朝阳区做,但是称其为“国家”的,意味着要不仅整合朝阳区的资源、北京市的资源,还要整合全国的资源和国际的资源,这就是对“国家”两个字的理解。

怎么把北京市各区县吸引到朝阳区的平台上建这个国家基地,这需要有胸怀和智慧。

做国家文化产业的研究实验基地、创新基地,文化产业这个词也需要在今天的背景下重新思考。今年中央连续下了8个关于文化产业的文件,这是空前和高密度的。仔细体会一下中央关于这些文件的解读:创意设计和相关产业的融合、特色文化产业与金融文化产业的结合,每一步都是从定性到定量,到操作,到拓展,到发展。

创新是要做别人没有做的事情,但是这种没有做的事情不是说瞎做,一定是有规则的。

北京集聚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怎么把他们用好,需要认真考虑。真正的优秀人才是公共财产,不是私有财产。实验区是一个国家平台,要把北京地面的优秀人才用好。

人才是文创业发展的基础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范周

我想提六点建议。第一要强化研究工作,做好顶层设计。

第二,要建立一系列有国际水准的文化产业实验室,对园区内的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第三,要创新实验区的相关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具有引领性的园区发展特色政策。

第四要集聚一批高端文化的企业。加快、加强文化产业龙头企业的建设,要向全球进行国际化招商。

第五要重视国际化的合作。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的比重不大,占4%到5%之间,实验区要加强文化产业与国际高校的合作,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版权组织等国际机构的合作。

最后,我建议强力打造区域的文化生态,积极打造软硬两个环境。首先要加快推进定福庄周边地区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要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场所的建设,将电影院、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纳入实验区的建设规划,形成一个文化生态浓郁的文化定福庄。(朝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