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最新动态

建筑是城市文化与历史记忆的载体 苏联式建筑一个时代的特殊记忆

城市的历史,最直观地反映在它的建筑上,建筑是城市文化与历史记忆的载体,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反应了不同的建筑文化,也是一个时代集体记忆的遗存。其中苏式建筑就是这样一个特殊年代和风格的“红色建筑”的代表。

苏联式建筑简称苏式建筑,典型苏式建筑有两大特点,一是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主楼高耸,回廊宽缓伸展;二是有三段式结构,三段指是檐部、墙身、勒脚三个部分。

保存完好的钓鱼台国宾馆和北京站 仍在使用

解放初期,在这个百废待兴之际,模仿苏联模式的做法在建筑界表现得比较明显,这段时期中国大地上留下了大量的苏式建筑。上世纪50年代向建国十周年献礼的“北京十大建筑”中,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钓鱼台国宾馆、北京火车站、全国农业展览馆和北京工人体育场是苏联式建筑中的典型代表,其中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就是标准的斯大林建筑,它们中的大多数是以民族风格的“大屋顶”代替哥特式尖顶的苏联建筑“中国化”。

在这期间,我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建筑大师,戴念慈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29岁就被梁思成先生推荐至北京,担任中央直属机关修建办事处设计室主任。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设计室承担了数十项工程设计任务,例如中直机关礼堂、保育院、育英学校、香山双清别墅、中南海菊香书屋等,这众多工程大都由他负责设计、审定。

戴念慈先生研究建筑方案(左二)

戴念慈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努力探索建筑学和建筑师应该如何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并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近50年的设计创作生涯中,由他设计的重大建筑有100多项,其中著名重点工程有北京苏联展览馆、中共中央高级党校、中国美术馆、杭州西湖国宾馆、曲阜孔子阙里宾舍、辽宁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及纪念碑、斯里兰卡国际会议大厦等,都达到了当时国内建筑的最高水平。

1959年,为礼献建国10周年,戴念慈先生通过将西方的建筑技术与东方的建筑文化融合,倾力打造比肩798的苏式大院,而其中的代表建筑正是发展壮大的生物制品研究所,中苏文化的有机结合赋予这栋灰楼永恒的生命力。经过岁月的洗礼,这座建筑还熠熠生辉的矗立在那。

生物制品研究所废弃旧楼

保护历史建筑,继承上辈建筑人自强不息、回报社会的精神,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企业都该有的品质。2017年,由世联君汇(股票代码:870464)持巨资修复这座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废弃旧楼,并将该楼更名为“创联社”,变废为宝。相信修复完毕后,这座有历史、有故事、有文化、有人物的建筑再重现在人们眼前时,定会释放出更加夺目耀眼的光芒。